查看原文
其他

部编教材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课后题二答案究竟是什么?

张祖庆 祖庆说 2021-10-25

同意还是不同意?

文/章秀平(特约作者)

以上片段是部编本三上语文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课后习题二。


见多了教材中“读一读”“写一写”“谈谈你的感受”“说说你的体会”的练习,粗略一看此题,令人耳目一新。这种习题表述简洁,易于把握题意,思维空间比较大。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层级,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提取、形成解释、作出评价等阅读能力的训练。



“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?说说你的理由。”老师说。


初读课文后,屏幕上出现了三句话:


“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。”

“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。”

“父亲很善于观察。”


并分别被设置为“一星”“二星”“三星”三个级别。


“我们先来看看一颗星的第一句话。你同意吗?”


孩子们齐声喊道:“同意。”句子后面打上一个“勾”。


老师请一个孩子说说理由。


男孩说:“课文中第一句——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。”


老师说:“是的。我们刚才判断对这句话说法同意不同意的方法,就是在课文中找到句子来说明。这种方法叫做:原句对照。”——她在黑板上郑重板书这四个字。


我坐在台下听课。


一颗星的难度值,提取信息,作出判断,有理有据,完美无缺,全场无异议。


可是, 按照“原句对照”的方法,你真的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?


文中开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:“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。”课后习题二的句子是这样的:“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。”两相对照,“歌唱的鸟”和“鸟”怎么能等同呢?作者在文中将“鸟”的前面特地加了一个“歌唱的”来限定。既然有“歌唱的鸟”,自然还有“不会歌唱的鸟”。通读全文,我相信这位父亲对于“不会歌唱的鸟”大概也是喜欢的,只是没有“那么喜欢”吧。所以,文中第一段这个句子在“歌唱的鸟”前面还加了一个“最”字。


从整篇文章而言,开篇第一段这句话还有着统领全文的作用。行文中从“我”的叙述角度出发,观照“父亲”对鸟儿习性细腻的了解与体贴,特别落脚在鸟儿歌唱的时刻,那是“鸟最快活的时刻”。此时,父亲也最快活。以此回应文章开篇那个坚定的“最”。所以,也才有结尾处“过了几天”,父亲心头深埋的一种担忧的延续。


暂且不论文本其他角度,仅从“原句对照”,我也无法同意“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”的判断。这个句子可以推断“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”是对的,但反之却不行。因为它在逻辑上是不周延的。


如此明显的缺陷,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?本单元的篇章页上标识着“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,你发现了吗?” 本文安排在第七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,在人文主题上引导学生了解自然、热爱自然,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毋庸置疑的。同时,通篇阅读全文,体会这样的人文主题也是一目了然。老师将这句话设置为“一颗星”的难度值也在情理之中。这课后习题二的第一句设计意图,自然是想吻合与揭示人文主题的表达。难道说是要对三年级孩子考察一个逻辑表达的严密性吗?


我就不明白了,编辑先生的标准答案,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?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2018年11月25日


 链接阅读

三上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几个版本比较

张祖庆:我有一个想法(习作教学实录)

统编教材《我有一个想法》作文教学反思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